还有 20 天 2020 年即将过去,回顾过去一年,新冠疫情对教育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。对于今年的教育投资来说,投资人在疫情下的投资逻辑变化了吗?并购整合潮中,中小企业该如何自处?
近期,在由多鲸资本主办的“ECS 2020 中国教育资本年会”上,多位投资人在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的主持下,基于各自视角分享对 2020 年教育投资的看法。就教育行业投资过程的逻辑和方向、中小型企业的机会、未来并购趋势等话题展开观点碰撞。
01
疫情下,投资人的投资逻辑变化了吗?
| 疫情未改变投资战略大方向,只是成为了加速器
对市场出清的加速
疫情背景下,行业竞争格局变得更快,加速市场出清。一村资本管理合伙人刘晶指出,过去发展缓慢但仍可坚持经营的企业,更早通过市场化出清,而非通过行政政策手段使得他们退出市场,“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‘暴雷’和负面新闻,但是从行业长远发展来说‘长痛不如短痛’”。
对长期趋势的加速
疫情还加速了对科技和优质内容等长期趋势的投资。其对科技和优质内容应用的加速,能够让投资人提前检验投资判断是否准确。“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个利好”,刘晶如是说。
对优质企业的加速
很多投资人在疫情下格外看重财务健康程度。碧桂园核心联盟企业盈睿资本总经理王宇航表示,“尤其会关注在疫情前有储备、有稳定现金流,疫情初期可以迅速调整布局,开源节流储备资金以备后续的企业,大部分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最后都挺过了疫情,而且很多连储备资金都没有用过”。
作为投资机构,投资这类优秀企业也是要比拼速度。王宇航谈到,“如果后知后觉,投资人就抢不到好单子。因此被投企业和投资机构双方都需要更早预测情况进行相应布局。”
| 双周期叠加,教育投资退出机会来临
在 2020 年残酷疫情和资本市场大门打开的双重周期叠加下,强者恒强,教育投资的退出机会也来临了。刘晶谈到,原来投教育最难的就是教育怎么退出,现在资本市场大门打开,作为投资人必不能错过这个机会,会更大胆投资可以马上上市,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。
头头是道基金合伙人姚臻表示,作为 VC 投资基金,“以退为进”,在关注各大细分领域头部公司,寻求 IPO 退出可能性。“头部公司虽然价格高,但头部效应明显,发展速度一定快于中腰部及以下公司。”
| 新模式、新方向、新技术备受青睐
除了头部公司,姚臻还看好解决直播内容或者用户问题的企业,以及新技术驱动的项目,“偏教育信息化过程工具,利用用户数据做技术迭代的公司,现在已经成为行业里相对稀缺的资源。在疫情影响下,无论是平台还是功能性工具,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”。对于新技术驱动的项目,包括基于 AI 这一类新技术迭代的项目,其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,姚臻青睐有 IPO 规划,或者团队能力强的早期项目布局。
基因资本管理合伙人温慧生则表示,不管项目是线上还是线上,只要是新模式、新方向都愿意探索。目前,基因资本以投线下教育项目、相对刚需品类为主,也在关注未来两三年有 IPO 规划的教育公司。
02
并购整合潮下,中小企业如何自处?
在头部竞争格局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,市场接下来必然会发生很多并购整合,在这种趋势下,中小企业又要如何穿越周期?
| 做教育需要长期投入,客观评价
“大多数中小企业创始人,容易高估在 2-3 年内变化的幅度,但是低估 5-10 年变化的幅度。”王宇航谈到,在面临疫情并购抉择的情况下,大部分创始人在并购和财务融资中选择参股,甚至在看到疫情得到缓解,业务重新活跃时,就认为不需要接受融资了。做教育需要长期投入,投资人希望被投公司教育产品好、教研体系好、师资培训体系好,保持稳定高质量输出,而这些都不是可以短期催生起来的。
教育行业投资者对创业者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迈出的第一步,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得到更大的资源,是不是在周期大的背景下可以获取拓客的新领域。要客观的评价自己地天花板在哪里。
| 要辨明并购方意图
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,市场对于创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。姚臻指出,单点能力在一定阶段出现的优势不足以维持长期竞争力。对于并购方来说,评估一个公司有没有并购价值,要看前期所积累的壁垒有没有差异化和被并购价值。
对于创业者来说,在并购业务发生过程当中,需要辨明并购方意图,是想要创业者继续在业务体系里共享能力,还是整体维持原本业务的独立性,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。后者的过程是相对市场化的,对于投资人回报状态比较危险。这个交易活跃,供需两旺,中间存在明确锚定点才有可能达成交易,包括团队、人、产品以及未来怎么融合。
| 要想清楚并购的目标、目的、核心价值
刘晶谈到,教育行业不是靠垄断获取超额收益的,行业的集中度比较偏低,中腰部企业不要着急,把核心产品做好就有机会。并购会是教育行业未来五到十年的热词,教育公司扩区域、扩科、线上线下融合,都可通过并购实现。
但第一,我们要定义并购成功的标准,是市值增长还是融合。第二,教育是重视人的行业,是平均职工人数最多的行业,人越多的地方越难融合和成功。并购无疑是好的出路,但无论对于并购或被并购,重中之重,都是要把目标、目的、核心的价值想的足够清楚。